瑞安名家

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中)治家严谨 精通中医 乡人称颂

时间:2012/11/19 14:41:00  作者:瑞安社区学院  来源:  查看:1258  评论:0

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中)治家严谨 精通中医 乡人称颂

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中)治家严谨 精通中医 乡人称颂

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中)治家严谨 精通中医 乡人称颂

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中)治家严谨 精通中医 乡人称颂

  池志澂墨迹

  池志澂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不仅擅长书法,还喜中医学与音乐,善吟诗书联。在文学、书法、诗词、楹联、中医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治家严谨,对子孙的教育尤其严格。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池志澂回瑞定居,以授徒为业,以书法会友,曾协助陈虬创办利济医学堂,并教授中医学。

  此外,池志澂与陈虬、陈黻宸等人交好。陈黻宸嫡孙陈德溥与我们讲述了一件当年事。这一期《瑞安书家》中的《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中)》,记者还采访了其曾孙女池榕榕,根据池榕榕的回忆,我们再次回眸这百年光阴。

  曾孙女回忆的情形

  记者多方打听池志澂的后人,终于得知池志澂曾孙女池榕榕的住处。在一个秋风细雨的上午,记者来到了市区最繁荣的虹桥路,池榕榕女士的寓所就在虹桥路的商住楼上。

  “小时候常听父亲讲起曾祖,我在懵懂间只知道他是瑞安一位名人,毛笔字写得非常好。稍长,见到曾祖写的对联和条幅也会凑上去看上半天,然后告诉同伴这是我曾祖写的。”池榕榕回忆起儿时的情形说,当年的同伴对自己有这样一位“名人祖父”甚是羡慕。

  池榕榕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寓所里寻找曾祖的资料与图片,一边与记者说话:“年长后,我知道了曾祖的文章、书法的意义和价值,想收集,却很难再找到了。”

  说起祖父、自己的童年,池榕榕又说起了自己的父亲。

  池榕榕的父亲叫池士申。“父亲性格温和,不善言词。但和我们谈起曾祖时,却滔滔不绝,话里话外充满了崇敬之情。”池榕榕说,“在我父亲未成年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留下了9个子女,父辈们是在曾祖的直接关爱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池志澂治家严谨,对子孙的教育尤其严格。练书法、习大字是这个大家庭里孩子每天必修的功课。

  “那时候,家境并不宽裕,父辈们练字就站在八仙桌旁,蘸淡墨水在桌子上写,写了擦,擦了再写,4位兄长各据一边,父亲是老五,只有磨墨添水的份儿,抽空才能练上几笔。”池榕榕说父辈兄弟几位在一起互相交流,指点,其乐融融。

  对子孙的教育要求严格

  当时,池志澂的书法已经出名,孙子辈学习书法也非常刻苦认真。池榕榕说:“大伯父专攻篆字,二伯父习隶书,都很习功底。三伯父最聪明,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们写的字和曾祖父的字非常像,不是熟悉的人,一下还看不出来。四伯父和父亲练习颜体,写得也十分漂亮。”

  事实上,池榕榕三伯父写的书法“颜体味”甚重,记者曾听过相关的传说,也印证了池榕榕的说法。“池志澂第三位孙子写的字与池志澂写得很像,有曾拿‘仿品’当‘真迹’的事发生过。”

  在当初池家的大家庭里,上门求字的人很多,池志澂都到了“挑灯夜战”的地步。“家中有一大柜子,堆满了上等的宣纸,裁成各种规格大小待用。曾祖父作字大都在晚上,灯挑得亮亮的,由父亲和三姑母在旁伺候,父亲磨墨,三姑母牵纸,曾祖父提笔蘸墨全神贯注,下笔一气呵成。”池榕榕说起当年的情景,那挑灯夜书的往事仿佛还近在眼前。

  在书法上对子孙们的严格教育之外,池志澂还传授中医学给他们。据池榕榕的回忆:“三位伯父在曾祖父的悉心培养下,在中医学上也已崭露头角,能独立为人诊疗看病了。二伯父曾经治愈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乡人的称赞和好评。只可惜,三位伯父都刚过而立之年,就相继离开了人世。”

  精通中医,为贫苦乡民免费诊治

  时光悠悠,人书俱老。多少年后,当池家的后人再次徘徊在记忆的边缘,我们或许会从流逝的光阴中叹息生者的早逝,为之惋惜。

  池士申著写的《池志澂传略》中介绍,池志澂精通中医,尤以治疗“伤寒”为长,名闻当地,每日求医者甚多。他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对贫苦乡民上门求医者,常免费为其诊治,为乡人所称颂。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池志澂以行医授徒为业,协助陈虬等人创办利济医院,坐堂诊治。在院中设学堂,教讲医学之道。利济医院在温州设立分院,分院学堂由池志澂任监院兼总理,亲课医籍。

  利济医学堂与利济医院同时同地创办,集教学、实习、科研为一体,自成制度,为培养新式人才起过卓越作用。池志澂指出:“先生之建院设教,原欲寓教于医,出其所学力行利济,以补国家政治所不及,使黄帝、神农之精光远出基督、浮屠之上。”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冬,《利济学堂报》创刊。次年,池志澂主持《利济报》杭州分馆。当时,绍兴汤寿潜、余杭章炳麟在杭州办《经世报》,池志澂在商务之暇也投稿并常去和他们一起讨论国事大局,宣传变法维新,宣传富国强思想。彼此间意气相投,诗词唱和,才名益高。

  时传池志澂有一习惯,在医柜上首置一小木箱作铜钿笼,每次将卖字酬劳,行医开方笔资,作维持生计,余下的散碎零钱放入铜钿笼,只存不取。积年累月,长期坚持不怠。

  这一看不起眼的铜钿笼,后来却派上大用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池志澂寿终正寝时,家境早已日不暇给,其子孙正为丧事发愁时,想起了铜钿笼。一打开,寒星散钱竟积有数百元,既解了燃眉之急,办了丧葬礼仪,又为家庭度过一段难关。池志澂这种“积谷防饥”的做法,当时被传为美谈。

  池志澂与陈黻宸

  池志澂与陈虬交好,被陈虬称为“子最知我”。在胡珠生先生编的《陈虬集》中,有一首《陈蛰庐先生五十寿序》,其中说:“先生(指陈虬)以公举赴都,与海内志士上书首倡保国。”

  此外,池志澂与陈黻宸的交情也十分深切。(陈黻宸,字介石。本报曾有《史学巨子陈黻宸:韩潮苏海无以过也》的报道文章)

  民国六年(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陈黻宸,从京师急急回乡为其弟醉石治丧,因悲痛过度而病逝。噩耗震动全国,瑞安、温州、广州、北京都举行追悼活动,池志澂作《诔介石先生辞》以祭。

  池志澂还为陈志云代作“挽义父陈介石联”。陈志云原系满人贵翰香之子。(贵翰香,即贵林,姓毕噜氏,满洲正红旗人。)贵翰香清末时任杭州驻防营协领,辛亥革命时陈黻宸劝其协领率部投降,贵翰香降后被杀,陈黻宸被排斥。在贵翰香全家被杀时,陈黻宸急中生智,将他的一子一女接走,改姓陈隐匿家中,直至陈逝世,此事才被友人披露。

  池志澂被陈黻宸的重友情举正义的人格所感动,与张棡等友人谈及陈公时,悲痛之余,对其不顾己危的侠义行为,愈加钦佩。

  陈黻宸嫡孙陈德溥还记得池志澂与其先祖的一件事。(陈德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导,赵朴初研究学会顾问,赵朴初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江苏办公处主任,《南京文化》总编辑。本报曾有《陈德溥:名门之后治学行善》的报道文章)

  陈德溥介绍,“池志澂曾说,‘余同陈黻宸订交在清同治八、九年间(1969-1870年左右),余年十七八,君方十二三,同应试学宫,见君文豪迈,奇君畏君。’”

  “我至今还保存甲戌七日七日,我太祖母(即陈黻宸母亲)百龄纪念照片。标题‘《陈老伯母林太夫人百龄纪念》姻世侄池志澂题’,太祖母百年寿辰办得很热闹,多亏池志澂安排。照片上有大字‘庆寿’两字,太祖母居中坐在藤椅上,两旁是松柏相映。祖父陈黻宸在九泉下看到童年朋友,如此真诚,不顾83岁年迈的身体,为太祖母办百年大寿,一定会含笑,感激这位朋友的。”陈德溥说。

瑞安社区学院、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学院    浙ICP备050456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