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名家

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下)书法以“古拙浑厚”见其力度

时间:2012/11/19 14:41:32  作者:瑞安社区学院  来源:  查看:1541  评论:0

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下)书法以“古拙浑厚”见其力度

  1993年出版的瓯风杂志

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下)书法以“古拙浑厚”见其力度

  新瓯风杂志

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下)书法以“古拙浑厚”见其力度

  俞海接受记者采访

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下)书法以“古拙浑厚”见其力度

  瓯风社成立三周年

  池志澂不仅擅长书法,他还喜医学与音乐,善吟诗作联。在瑞安流传下来的故事中,就有很多关于他写奇联妙句的传说。

  1934年1月20日,《瓯风》杂志创刊号发行,在书法上颇负盛名的池志澂为其题名。此外,《瓯风》杂志还刊发了池志澂旅居台湾时的文章《全台游记》。有人称池志澂的文章功底在其书法之上,这可以在读到《沪游梦影录》、《全台游记》等文章时,得到见证:此言不假。

  上两期的《东南第一笔:池志澂》讲了池志澂有关的书法故事外,还讲到他治家严谨,精通中医,为贫苦乡民免费诊治等。这一期,我们继续来关注瑞安书家池志澂。

  吟诗作联流传百年

  本报刊出《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两期报道后,不少热心读者打来电话,除了表示对文章的关注外,更多地流露出他们对池志澂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岁月悠悠,文章里的主人公已经逝去,可他的事迹却依然活在我们的记忆里,牵动人心。

  市诗词学会的蔡圣波读到报纸后,特地告诉记者一件事。在清末民国之初,瑞安城内有三兄弟,当时老大60岁,老二58岁,老三56岁。因其家里贫穷,皆未娶妻。因此,乡亲们给他们三兄弟取了个绰号,叫“三官爷”。

  事也巧,在老大60岁的这年冬天,经好心人的介绍,他终于找到了对象,不日就要结婚,可谓“久旱逢甘霖”。一时间,这件事成了瑞安城里的特大新闻,大街小巷都在传着:“三官爷的老大结婚啦!”

  池志澂听到这件事之后,也觉好事多磨,便写了一幅“成人之美”的对联奉送祝贺。联曰:“六秩庆初婚,天下新郎皆下辈;三官开大戒,堂前二弟尚童男。”此联一出,即成了大家的谈资,百年来久传不衰。

  事实上,除了蔡圣波提供的这个故事之外,池志澂的对联作品流传颇多。只不过我们在读到诗文联句的时候,缺乏了对事件背景的了解,无法纵深,所以仅读到,就显得有些单薄。

  翻开由俞海、池榕榕编校的《池志澂诗文书法集》一书后,可发现池志澂书写的对联有40幅之多。除对联之外,还有诗文书法、序铭碑记等。在这本书里,池志澂的作品虽然没有收集完备,但“窥一斑而知全豹”。那么,《池志澂诗文书法集》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出版的呢?

  为《瓯风》题名,杂志在瑞安铅字排印

  2010年9月14日,新《瓯风》杂志首发式在王朝大酒店4楼举行。当时,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大家畅所欲言,为《瓯风》新刊发展献计献策。

  早在1934年,温州曾出过一本《瓯风》杂志。这本杂志在民国时代很有名,几乎集中了当时温州文化界的知名人士。虽然,《瓯风》杂志只存在两年时间,出版了24期,但影响很大。去年出版的新《瓯风》杂志沿用这个刊名,希望有所传承。

  近代浙南杰出爱国教育家、著名的文史学家刘绍宽在《瓯风社记》中说:“盖以昌明,永嘉故有学术”,显然,当时成立瓯风社是为了弘扬光大“永嘉故有学术”,也因此确定刊行《瓯风》杂志,由陈谧为总编辑,梅冷生、宋慈抱、陈闳慧、孙延钊、李翘及后来的夏承焘等6人为编辑。

  由于,池志澂在浙南一带书名甚大,大家商定杂志的刊名由池志澂题写,并在设在瑞安杨衙街5号的上海仿古印书局瑞安分局铅字排印。这样,《瓯风》杂志创刊号于1934年1月20日发行,古籍线装书版式,共70页,每页600字,全年售价6元。瑞安、温州、上海、南京及我省附近省城均有发售。

  温州地方史研究专家胡珠生著写的《温州近代史》称,《瓯风杂志》从1934年1月至1935年12月,共刊24期。各期中压卷之作则另出《瓯风社丛书》,第1辑10种为孙诒让《顾亭林诗校记》、黄绍箕《鲜庵遗文》、陈虬《蛰庐存稿》、陈黻宸《饮水斋文辑》、宋衡(恕)《莫非师也斋文录》、叶嘉棆《方国珍寇温始末》、陈怀《晋阳日记》、端木百禄《太鹤山人年谱》、池志澂《全台游记》、陈宝善《艺菊琐言》等。1934年下半年又准备出第2辑,专印温州前贤年谱10余种,计划有《王梅溪年谱》、《刘蒙川年谱》、《叶文定年谱》、《周浮沚年谱》、《方雪斋年谱》、《黄鲜庵年谱》、《陈蛰庐年谱》等,结果因经费不继,只出了《陈介石先生年谱》。

  近年,我市文史研究学者陈正焕获得一张老照片,是他在修牒谱时偶然发现的一张70多年前的老照片,是当时瓯风社全体同仁为纪念瓯风社成立3周年,在仙岩陈傅良读书台的集体照。虽然斑驳发黄,但人像面貌依然清晰分明,照相题词称为“仙岩雅集图,瓯风社第三周年纪念”。

  据有关资料证实,该照片摄于1936年,共有16人参加摄影。据《温州近代史》及俞天舒等人的资料介绍,这16人为刘绍宽、王理孚、黄式苏、高谊、梅冷生、陈闳慧、池志澂、林损、孙延钊、李笠、李翘、宋慈抱、陈穆、张扬、陈准和林志甄。当时刘绍宽对这次雅集摄影留念,曾赋诗一首:“止斋遗有读书台,想见当年讲席开。伊洛危微宗未坠,永嘉经制学弥恢。渊源追溯思前辈,薪火能传待后来。诒善祠空《求志》歇,吾侪登眺几徘徊。”

  “古拙浑厚”,后学谈池志澂书法

  在《池志澂诗文书法集》中,收录一篇书画家汪延汉谈池志澂书法的文章《古拙浑厚——池志澂书法艺术探微》。文章称其“以我为主,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奠定了其在东南书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为后代提供了许多足以弥珍的宝贵墨迹。”

  汪延汉认为,池志澂的书法可用“古、拙、浑、厚”四个字来概括。其中“古,即取法高古”,他的书法貌似颜真卿,也有何道州(即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的影子。

  “晚清以来,有许多学颜学何的人,更多的是趋向于通俗和干禄,只有池志澂能真正体现颜体的高古。”

  讲到“拙”,汪延汉介绍,“熟非庸俗,生不凋疏,故由生入熟易,由熟到生难。池志澂的书法正因生而熟,由熟到生。”此外,浑圆、厚重又形成了池志澂作品的骨架与气息,体现出动笔的沉重和迅速的统一。

  出版池志澂诗文书法续集

  日前,记者来到《池志澂诗文书法集》编校者俞海的寓所,俞海十分热情地谈起了书籍出版之初的情形。

  2006年夏,俞海得知池榕榕正为出版其曾祖的《池志澂诗文书法集》筹资付梓。“当时,我担任市文化丛书的副总编,既有感于池榕榕的一片孝心,又考虑到今人对先贤遗著的出版应有慎重的态度,便积极建议将此书列入‘瑞安地方文化丛书’。”俞海说,“一方面可以减轻其负担,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该书的出版档次和质量。经过几度协商后,我们终于达成共识。”

  《池志澂诗文书法集》在俞海热心的编排下,又请书法界权威人士潘知山、杨益豹审阅。池榕榕告诉记者:“父亲一直有个心愿,想把曾祖父的遗作整理成册,以作纪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父亲退休后就开始着手搜集了。他凡读到报纸上发表有关池志澂文章、评论,就一一剪下来;看到刊物上刊登的池志澂诗词书法都一一誊抄下来;还通过旧友故交,四处打听,请他们帮忙搜集遗作、遗文。”

  在当时,池榕榕的父亲池士申得到了许世铮的大力帮助,借到了《沪游梦影录》一书,池士申如获至宝,欣喜异常,遂恭恭敬敬、工工整整抄录下来。

  池志澂著写的《沪游梦影录》描述了清朝末期的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形形色色的畸形繁荣景象。

  1986年间,池士申与许世铮合作写了《书法家池志澂》一文,发表在《历史人物与温州》一书中。其时,旅居在台湾的李森南几费周折,也在台湾银行图书馆找到池志澂著的《全台游记》,复印数份后又加了编后语带回瑞安,送给了池士申。

  “《池志澂诗文书法集》出版后,我又断断续续地收集到曾祖的书法作品及文章诗词,我想在可能的情况下,再编本续集,让曾祖的作品集再完备一些。同时,我也希望社会上有收集池志澂诗文书法作品的同志能联系我。”池榕榕说。

瑞安社区学院、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学院    浙ICP备050456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