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民俗

孩子妇女皆戴柳抬城隍爷扮“罪人”

时间:2012/10/30 10:22:50  作者:瑞安社区学院  来源:  查看:551  评论:0

孩子妇女皆戴柳抬城隍爷扮“罪人”

——瑞安人清明习俗的嬗变
 

 

孩子妇女皆戴柳抬城隍爷扮“罪人”

孩子妇女皆戴柳抬城隍爷扮“罪人”

  “净社倾城同禊饮,清明阖郭共烧香”。(宋·叶适《水心集》)

  清明节这个古老而重大的节日,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瑞安人心目中一直沉甸甸的。

  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眼间,第二个法定清明节又即将来临,节前,记者走访一些市民,共同畅谈瑞安人的清明节风俗,共同回忆扫墓、踏青、插柳、吃清明饼、城隍出巡活动……

  祭祀竹笋

  必上桌

  年已古稀的何老先生好研习瑞安民俗,谈起瑞安清明风俗,更是饶有兴致,侃侃而谈。

  “与许多老屋一样,我老家仙降老屋也设有中堂,内置祖先香炉(香盏)神龛。清明节前一两天,村里人都会早早地买上几样菜,烧好、摆放在桌上,点上香烛,放上酒杯和筷子,斟上酒,待‘酒过三巡’,焚烧纸钱,一切祭祀程序完毕,我们方可食用祭过的食物。”何老先生打开话匣。“祭祀的菜肴里,竹笋是必不可少的。相传祭祀时只有摆上竹笋,已故的祖先才会知道清明节到了。烧纸钱也有讲究的,不能用木棍挑,若纸钱被挑碎,祖先就拿不走了。”

  “民间清明节祭祀的传统很浓厚,特别是在农村,不管经济是否宽裕,村民都会烧些纸钱、摆酒祭奠祖先,以祈求下代昌顺发财。”何老先生笑言,“这不,清明节我还要赶回老家喝‘清明酒’!”他说,多年来,每到清明节,老家的宗族都会在祠堂里摆上数10桌“清明酒”,个别大姓宗族甚至会摆上百桌酒席,来祭奠祖先。去年清明节前夕,何老先生还参加在澳门举行的何氏世界宗亲大会,一些来自美国、日本的何姓人都赶来参加。“大家聚在一起联络感情,挺好!”

  祭扫完毕

  去踏青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但是,在市区却存在一种奇特现象——市民大都不在清明节扫墓,而选择在正月初一扫墓,这让很多外地人感到纳闷。

  针对这奇特现象,何老先生这样解答:“据考证,大约从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市区就形成正月初一一家老小上山扫墓的特殊惯例。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市区外出者(包括从军、经商、打工、读书……)甚多,清明节往往难回家过节。也不知谁开了先河,利用春节大家都会回家过年的时机,正月初一就先拜谒祖先,这也应了‘百善孝为先’这一传统古训,众人便皆效仿之,逐渐形成这一不成文习俗。”

  老家在湖岭的郑育友先生说,清明节上坟扫墓,大家都带些“香烛纸”(也有金银纸)、鞭炮及锄草工具。扫墓人将坟头锄草清扫后,在坟头点上香烛、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再将未烧纸钱,分放在坟墓几个制高点,压上小石子(免被风吹走),也有挂在墓旁树枝上,以表明这座坟墓里逝者的后代子孙已上过坟。近年来,我市为了保护山林、防止火灾,提倡移风易俗,不兴点香烛、放鞭炮、烧纸钱,而改用献鲜花以取代旧俗,甚至还有网上扫祭之举。

  “每年清明节,学校一般都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小胡兴奋地告诉记者,“祭扫时,大家都会献上鲜花,远看像是一片花海,既漂亮又有意义,祭扫完毕,大家就一起春游。”

  其实,以前清明扫墓与踏青就是紧密相连的。

  “富家小姐大都长在阁楼内,平时轻易不出门。到了清明节,她们便可大方地出去游玩。”何老先生说。瑞安诗人李光祖在《竹枝调》这样描述:“柳眉晕绿带新烟,杏脸红消色更妍。细雨鸟歌泥滑滑,都安排与踏青天。”反映了清明时节虽然雨纷纷,路难行,妇女们仍乐于外出踏青的情景。

  “早年清明节的温瑞塘河上,扫墓踏青的船只往来如梭,也是一道独特风景。有诗云:‘清明扫墓似游湖,斗酒黄鸡麦饭俱。画船箫鼓夕阳外,知是清明扫墓归。’”何先生津津乐道。

  家家自制清明饼

  “孩提时,我们一帮小孩特期盼清明节,那时不仅可到山上游玩,喝清明酒,还做上坟饼和清明果子吃。”一些老同志回忆道。

  老家在马屿的朱先生说:“节前三、四天,村里不少人家磨粉、备馅做清明饼,样数可多了。有芥菜肉丝饼、豆芽五香干饼,也有豆沙红糖饼。邻里之间会分享各自做的清明饼。大人们喜欢品味,孩子们更加高兴,捏着饼子一边大口大口地咬嚼,一边蹦跳着叫:‘吃清明饼啰,吃清明饼啰!’到清明节那天,几乎所有人家都做了清明饼。”他说,这种场景在一些农村现在依然能见到,让人感觉挺欣慰。

  据朱先生介绍,绵菜饼(瑞安青团),其基本作料和清明饼基本差不多,其特色就是加掺绵菜(书名为鼠曲草,味甘性平,止咳化疾平喘,春天开球状黄花)。清明前,乡间村姑会手挎竹篮,相约到田间采摘绵菜。采来后,洗净、捣烂,在基料中揉匀,再捏成团坯,这种“清明饼”色泽碧绿晶莹,清香盈鼻,味美可口。更有讲究者,采摘绵菜时先取其花,磨成粉,和入“基料”中贴在柚子树叶上蒸熟,其味更纯正,香气更浓郁,且不易变质(绵菜的“绵”本为棉,由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死于绵山,而改为“绵”)。另外,从前清明上坟时,还做“上坟饼”,其“料作”与年糕差不多,都是宗祠喝完“清明酒”所分;上坟祭奠完毕时,也有分上坟饼给附近牧童、山主(管墓地者)。此种饼,现已鲜见。

  另据了解,瑞安清明传统食品还有松糕(民间称炊糕)和光饼(也叫戚公饼)。光饼形状扁园当中有孔,直径约9厘米,用粗麦粉和水经发酵后烤熟。据说,光饼源于戚继光平倭寇时为追击倭寇给士兵制作的干粮,用绳子穿起来系于腰间,以便行军携带,随时取食。以后民间为纪念戚家军,历代传承着。现在市场已不多见。

  孩子妇女争相戴柳

  民间认为,柳有灵性,可以避邪;柳能驱鬼,而被称为“鬼怖木”。过去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来生变猪狗”之说。

  “清明节那日,孩子们都兴高采烈,一大早就去柳树林,上蹿下跳折下一大堆新柳条。将柳条一圈,编成一个个柳条帽,戴在头上,相互攀比,有的嘴里还衔片柳叶,铆劲儿吹,炫耀自己笛声清亮高亢。”何老先生笑言。

  “我自己头上戴一个,还给弟弟、妹妹也戴一个。”回想起童年,何老先生俨然像个顽童。他还依稀记得,那时,一些年轻妇女将小柳枝或制成“柳球”簪戴于发髻,嫩绿嫩绿的,煞是好看。

  城隍出巡热闹非凡

  据传,城隍在古代神话中是城池的守护神。

  何老先生从史料中获悉,早年瑞安城里,就有座城隍庙,庙内坐着城隍爷。每年清明节,城隍爷都要巡城。

  家住塘下海安的徐定理老先生现年74岁,小时曾见过城隍出巡活动。他说,那一天,沿街人山人海的,人们抬着城隍爷绕城一周,四城门都摆上香案,桌上摆满海鲜产品、“三牲”、水果、米塑人物等祭品,行祭祀仪式,读祭文。街、巷口遍搭布幔,悬灯结彩,民间摆花祭,也有搭制鳌山的,夜里还举行灯会游行,满城灯火辉煌。可惜这一活动早已消失,海安原有四个城门,现仅存东城门——宾阳门,其余城墙和城门早已拆毁。

  “城隍出巡活动非常热闹。孩提时,我在巡游队伍中曾扮演小生。有一次,我贪玩不肯演,还被父母狠狠呵斥一顿。”现年34岁的金先生至今记忆犹新。金先生说,在城隍巡游队伍中,由若干人装扮成阴曹地府中的角色,有头戴白帽身着白衣,口吐长舌的无常;有满脸胡须手执笔杆的判官;有牛头马面的冥司鬼卒,还有披枷带锁的“罪人”。据说,装扮“罪人”者系因有病或其他原因,事先在“佛”前许愿,通过扮演以后可以“赎罪”消灾免厄。待城隍爷回庙时,将纸糊鬼怪用火焚烧,以保居民平安。

  “再过一两天,海安上百年来一直保留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庙会,又要热热闹闹地开始了,四条街全摆满各类小商品,至少延续半个月时间。清明节期间,当地人大都会邀请亲戚朋友到家或酒店喝酒,有的则在这期间摆新年酒、长寿酒、周岁酒等,街上人挤人的,比过年还热闹。”徐定理笑言。

  相关链接

  城隍庙与卓敬的故事

  据传,老城关的城隍庙原本在市区小沙巷,后来被迁出东门城外。

  相传,明朝初,飞云江南岸出了一名人,名叫卓敬。他年少爱读书且聪颖过人,但家中清贫,寄住在城里亲戚家,在城隍庙附近一学馆就读。在读书期间,他常被一些富家纨绔子弟欺负。一次,某富豪子弟丢了一支贵重徽墨,便怀疑卓敬所偷,卓敬辩无此事,双方争执不下,告到先生处。先生无法决断,便让他们到城隍庙请求城隍爷判别是非,用占卦打交杯来断定。结果,卓敬不幸背上黑锅。当时,他非常气愤道:“你这糊涂的城隍爷黑白不分,待我出头之日,定将你赶出城外。”

  后来,卓敬考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一次,他奉旨南巡,衣锦还乡探亲,县令设宴款待。席间,一当年同学问他是否记得,城隍庙“打交杯”断墨案之事?卓敬点头,哈哈大笑。那些地方官与同学都想巴结他,见其点头,后来就将城隍庙迁至东门外(后改为粮库,现址为岭下村附近)。谓之对城隍爷,糊涂不公正惩罚。(何克识孙伟芳)

瑞安社区学院、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学院    浙ICP备050456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