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非遗

高则诚与《琵琶记》的传说

时间:2012/10/30 11:01:07  作者:瑞安社区学院  来源:www.66ruian.com  查看:774  评论:0
高则诚与《琵琶记》的传说

  高则诚纪念馆/刘峰摄

高则诚与《琵琶记》的传说

  高则诚剧照

高则诚与《琵琶记》的传说

  《琵琶记》剧情国画

高则诚与《琵琶记》的传说

  南戏剧本图像

  “中国戏曲南戏故里行”活动5月31日在高则诚故里柏树村启动,“南戏故里”是瑞安的一个文化品牌。

  高则诚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曲之祖”,高则诚的许多传说也一直在故里流传着。

  高则诚传说大致可分为:一是少时聪明能诗善对,二是藐视权贵伸张正义,三是当官为民刚正不阿,四是呕心沥血创作《琵琶记》。高则诚传说2008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戏和高则诚永远以文化瑞安的标志贮存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高则诚传说是一个江南才子的故事

  (高则诚简介:名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居瑞安崇儒里高宅宛(今阁巷柏树村)。他约生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卒于何年不是很确定。他是我国著名戏曲作家,退出官场后寓居鄞县栎社,从事《琵琶记》创作。卒于宁海,归葬故里柏树村。)

  据传,高则诚从小就聪明,能诗善对。一天傍晚,高则诚从书院放学回家,路过一个池塘边,出神地看着一只正在捕食的青蛙。一位告老还乡的尚书见高则诚穿一件绿色夹袄,盯着青蛙出神,便要试一试这位神童的出口成章。老尚书捋着胡须,笑着说出一句联语来:“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高则诚见老尚书穿件大红袍,微驼了背,便念道:“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老尚书听了大吃一惊,称赞高则诚聪明。这就是《巧对惊尚书》的故事。

  《绳锯木断》的传说是说高则诚6岁入学,空闲了就溜出去玩耍。高则诚的母亲以绳锯木断的事例,来教育高则诚治学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高则诚的母亲说:“当你读书读得疲倦时,就来找娘,我与你各拉一头绳子,每天拉它数十下,坚持下去,一定能把木板锯断。”

  高则诚小时的传说还有《神童出世》、《奇童戏客》等。高则诚年轻时离家外出求学,师从义乌黄溍。他离别回乡的那天,黄溍偶然发现高则诚写的戏曲残稿,边看边赞赏,想不到高则诚竟有如此才华。黄溍冒雨赶了十多里路送稿给高则诚,并为之饯行。长亭送别,两人互敬了三杯酒,高则诚在亭子的墙壁上写了“三杯亭”三字。这是《三杯亭》的传说。

  写作《琵琶记》的传说最为动人

  (《琵琶记》故事大致如下:蔡邕,字伯喈,与妻赵五娘新婚才两月,迫于父母之命进京赴考,得中状元。当朝牛丞相强欲招赘为婿,蔡苦辞不从。时家乡遭饥荒,赵五娘卖发侍奉公婆,自己咽糠,公婆发现后抢糠而食噎死,赵五娘罗裙抱土筑坟,画出公婆图像,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在廊庙与牛丞相之女相会,最后一夫二妻团圆。)

  民间传说,高则诚创作《琵琶记》与他的朋友王四有关。王四早年以博学闻名,高则诚与他结交为友。后来王四中状元,在不花太师府做了宰相的女婿,并打算休掉糟糠之妻张氏。高则诚写了一封长信劝王四回心转意,但是王四没听忠告,反而送来一张休书休了张氏,张氏被活活气死。高则诚越发愤愤不平,决定编写戏文劝劝世人,剧名为《琵琶记》。因为“琵琶”两字中有四个王字,影射“王四”。

  还有一则“双烛交辉”的传说。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高则诚正埋头赶写《琵琶记》,当写到马踏五娘时,桌上的两支蜡烛晃得很急,恍惚中见烛光中闪出一个披着轻纱的女子,用手指轻弹两支蜡烛的灯花,两支烛光慢慢地交织在一起。高则诚猛地一抬头,那女子不见了,只见两支烛光仍然交叉着,出现了“双烛交辉”的异事。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楼取名为“瑞光楼”。“瑞光楼”因《琵琶记》名传遐迩,不时有文人墨客去凭吊。

  据传,高则诚创作《琵琶记》时,用手指叩击石桌,用脚在地板上踏拍,反复试唱,推敲唱词。时间长了,石桌被叩得布满斑点,地板也踏穿了洞。一个传说,尽显大师勤勉与严谨品格。

  藐视权贵刚正不阿的故事传于坊间

  (链接:高则诚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中举人,至正五年中进士,曾为官处州录事、江浙行省掾、绍兴路判官、四明庆元路推官、江南行台掾,至正十六年(1356)后改授福建行省都事。为人狷介耿直,“数忤权贵”,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

  高则诚传说中有不少是办案的故事,如犬伤鹿案,重挫了监郡官马僧,护卫了百姓安全,里面有一判词非常好听:“鹿系金牌,偶遭犬丧,犬不识字,罪怎及张?犬鹿同兽,兽兽相伤,本堂公断,不关人恙。”“巧断鸡头檐”案伸张了正义,离任时百姓高抬“民赖以安”匾送行。故事先抑后扬,引人入胜。《犬鹿相伤》、《巧断鸡头檐》、《辨诬雪冤》、《囹圄一空》等就是高则诚办案的传说故事。

  装疯拒官的故事是说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高则诚,朱元璋修书派特使去请高则诚出仕,高则诚竟装疯拒官,请皇上另择高贤,说做官还不如去做隐士、去教书、去游山玩水。

  又传,有一名叫祖杰的和尚霸占了温州的江心寺,鱼肉百姓,戏弄妇女。瑞安书生李贤带妻子去进香,祖杰见色心动,强要留李妻在寺。李贤夫妻逃到洞头避难,祖杰派爪牙追到那里,威逼利诱。李妻宁死不屈,撞石身亡。高则诚得知,汇集读书人在瑞安城内的一个亭子里集会,给温州知府写了一篇声讨檄文。温州知府慑于压力,捉拿祖杰归案,明正典刑。为了纪念高则诚这一义举,人们便把这亭叫“申明亭”,那巷就取名“申明亭巷”。

  搜集和再创作

  高则诚传说是一件

  非常有意义的事

  瑞安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崇涛说,高则诚是中国戏剧史上划时代的人物,《琵琶记》是戏剧史上一座里程碑。高则诚的传说经瑞安民间文艺家整理,已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民间故事集里也有专辑。其中舒良娅的《高则诚的故事》一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可谓本子薄薄,意义大大。

  传说鲜明直接地表现了人们的精神向往、人文追求、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先人用这种方式来传承精神、表达爱憎、教育后代、传播知识、愉悦生活、抚慰心灵。而当下,传说的这些功能渐渐退化,失传的危机日益明显。我们要组织力量搜集和充实高则诚传说,开展高则诚传说故事的再创作,扩大其传承力度。

  《虹有桥梁不渡人》的传说,被再创作为温州鼓词演唱,词非常美(我在编《温州鼓词瑞安研究资料汇编》时看到,竟一口气读了3次)。说的是高则诚在沈氏楼写《琵琶记》,沈小姐对高则诚由慕生爱,临别表白“雨无门户能留客”,高则诚回联“虹有桥梁不渡人”。这里的“能留客”、“不渡人”,是借用眼前景,弹出弦外音,妙用双关语,说与知音听,把一个爱的故事说得委婉、含蓄、斯文、耐听。

  高则诚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先后有了高则诚研究会,召开了《琵琶记》学术研讨会,1993年在柏树村建高则诚纪念堂。瑞安市越剧团的越剧《高则诚》作为“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剧目晋京演出。政府主持出版了《古本琵琶记汇编》,将5种古本《琵琶记》汇集一起影印出版。更大的一个动作是,瑞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政府决定建设高则诚公园,让南戏文化永驻瑞安,使高则诚献身南戏的精神发扬光大。

  文化具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侧面。瑞安有高则诚传说,它是“非物质”的,瑞安也有高则诚的遗迹:高郎桥、集善院,它是“物质”的。高则诚的遗迹是珍贵的文物,我们在强调保护非物质的一面时,物质一面的保护更不能忽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陈思义)

瑞安社区学院、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学院    浙ICP备050456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