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堂
  •  2012/12/4 9:21:57  点击:132  评论:0

    周易•八卦系辞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悦。八卦代表了物象,其中还有本象,又有广象,凡万物之象,皆包括于八卦之中。故所有卦爻辞皆从象生也,是人对自然事物的概括抽象,反映和代表了自然之象。  阅读全文>>
  •  2012/12/4 9:21:26  点击:102  评论:0

    周易•八卦演绎

    八卦,有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之分。据传,先天八卦图为伏羲所创。《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后六十四卦仿此。”此为伏羲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为周文王所创,也称为文王八卦。  阅读全文>>
  •  2012/12/4 9:20:53  点击:136  评论:0

    周易•何谓周易

    曾几何时,许多人将周易视为迷信;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很多人在很多地方提到周易时又将其视为科学或是文化。到底何为周易?顾名思义,周易,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也,易者进退变化也。概而论之即周而复始循环变化,所以周易就是研究变化和变化规律的学问。周易是智慧,是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阅读全文>>
  •  2012/12/4 9:20:18  点击:105  评论:0

    周易•周易本义

    《易经》以抽象的符号和极其巧妙的排列方法,采用奇特的结构构筑了一套形式简洁而内涵博大的易学体系。大体而言,《周易》由爻、卦、爻辞、卦辞组成。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称作阳爻,“--’称作阴爻。阳爻或阴爻这两种符号三三相叠,组成八种形式,这就是八卦,每一种卦都代表着一种最基本的象征意义。八卦两两相重,组成了六十四种不同形式,这就是六十四卦,每卦也分别有它的名称和所代表的意义。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9:17  点击:109  评论:0

    庄子•理想人格

    道家讲无为,而庄子所倡导和追求的人格,却不是纯粹的无为,也不是无所好恶、无所追求的自然。自然无为是针对于名利而言的,自然其实并不自然,无为本身即是有为。这种有为,就是不为物欲、名利所动,就是精神的自由、自在与洒脱,就是心性的宁静与淡泊,就是天机洞开、天性飞扬,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胜物而不伤”,就是“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从而达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8:41  点击:127  评论:0

    庄子•人生追求

    庄子认为,一个人能够得到什么,然后又失掉什么,这都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在得失面前,应当保持一种自然的、达观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守心灵的宁静、淡泊与自由。“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既不可奈何,而后方能安然处之;既已安然处之,则心灵的尾牙、恐惧、担忧,也随之顿然而释。随之而来的,就是让人的精神自由、恬淡和宁静。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8:11  点击:111  评论:0

    庄子•人生态度

    庄子看来,天下的一切事物,本无是非大小这样的差分,彼此、是非,都只具有相对的性质,而不具有绝对的意义。由此,庄子讲“齐物”,讲“心”。“齐物”是一种心理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庄子追求的人生,就是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人生。庄子为什么要持这样一种态度?他是要我们把人世间的这些是是非非、这些大小之辩、这些同异之争,都应当看得更开一些,应该以一种超越、达观的态度去面对人世间的一切纷争。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7:32  点击:101  评论:0

    庄子•人生境界

    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自在、自由和洒脱,是个体精神的逍遥无羁。庄子既不求名,也不逐利。因为求名逐利,残生伤性,必然要受到外在事物的制约,必然会成为外在事物的工具,必然会为外在事物所役使,必然会对内在的精神造成强烈的威压。庄子对于外在物的态度,就是《山木》篇所讲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物物”,物为我所用,以我役物,我是目的;“物于物”,我为物所役使,我沦为物的工具。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6:53  点击:174  评论:0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意义

    本期嘉宾剖析了老子及其《道德经》,认为《道德经》对形而上的问题和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建立了本体论和宇宙论。嘉宾提出“道”是老子学说的最高范畴,并加以系统化的论证,于宇宙起源和本体的探讨,以及系统的认识论学说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更是具有“独创性”的“哲学”思想意义。与此同时,本期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例子论证了老子的思想文化时刻影响着后人,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和深刻意义。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6:14  点击:114  评论:0

    老子•《道德经》之“德”

    本期嘉宾为您解读《道德经》中老子对“德”的解释。什么是“德”?何为有“德”?老子的“德”与老子的“道”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期嘉宾用哲学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德”与“道”,由“德”与“道”论证老子是一位有着普世价值观的哲学伟人。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5:39  点击:112  评论:0

    老子•《道德经》之“道”

    《道德经》中分别阐述了老子对“道”与“德”的剖析。何为“道”?一直以来,关于老子的“道”的说法众说纷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多数人对老子“道”的解读。本期嘉宾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争议性观点,否定了人们对老子“道”的解读,同时以哲学视角解读《道德经》之“道”。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5:09  点击:123  评论:0

    老子•其人其书

    本期节目为您讲述:老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道德经》究竟是什么样的著作。节目中介绍了老子的籍贯、姓氏、职务等。针对近现代学者对老子人生时期的不同看法,本期嘉宾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引用孔子五次拜访老子的故事对老子的人生加以论证,同时对老子以及其《道德经》对世人的意义做了具体评价。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4:22  点击:94  评论:0

    孟子•义以为上

    儒家学说的基本用意可以由两个方面来说明:就社会而言,是要为社会生活确立一种规范,以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个人而言,是要为个人确立一种安身立命的观念。义利问题与这两个方面均有直接关系。从本源的意义来看,义与利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依据不同的尺度来对行为做出衡量。当义与利相一致的时候,不会有问题发生,但是当义与利不相一致的时候,个人应当持什么样的态度?孟子对义利问题持怎样的观点呢?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3:35  点击:106  评论:0

    孟子•人性本善

    在孟子时代,关于人性理论有四种主要的观点。其一,性无善无不善说;其二,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其三,有性善、有性不善说;其四,性善说。关于人性,孔子只讲过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至于人性相近是相近于什么,如何相近,是相近于善呢,还是相近于恶呢,孔子并没有明确讲出。而孟子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善的。为什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与他的主体思想“仁政”论有怎样的关联?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2:56  点击:93  评论:0

    孟子•民为邦本

    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在讲“仁政”。孔子仁学思想的主体是“人”,孔子认为爱人就是对于他人的关心、爱护;而孟子“仁政”思想的主体是“民”,认为民为邦本,“仁政”就是爱民。在我国古代汉语中,“人”与“民”是有很大区别的。“人”的对立面是禽兽,“民”的对立面是“官”。那么,孟子为什么会提出“民为邦本”的王道政治?由孔子的“爱人”到孟子的“爱民”,具体有哪些不同? 阅读全文>>
  •  2012/12/4 9:10:52  点击:122  评论:0

    孟子•仁政爱民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学说,集中体现了儒家学说的基本观念,由此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所继承,更对孔子的思想有所发展。尤其在讲仁方面,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仁政”之学。那么,孟子为何提倡仁政,仁政又是针对谁提出来的呢?它具体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阅读全文>>
  •  2012/12/4 9:05:20  点击:130  评论:0

    孔子•学习论

    中国自古就是书籍的大国,也是读书的大国。因此有好多关于读书学习方面的名言,比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中国“亚圣”孟子对读书人的忠告;“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是西汉经学家刘向为读书人所开的书药药方,等等。 那么,孔子学习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呢?在他的思想中什么样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呢?让我们通过解读孔子的一些语录来了解。  阅读全文>>
  •  2012/12/4 9:02:59  点击:104  评论:0

    孔子•中庸论

    《中庸》是著名的“四书”之一,作者是春秋末期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在一本书中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解读《中庸》,然而直至今天,很多人不知《中庸》作何解。在当今这个十分需要中庸之道的非常时期,很有必要让更多的炎黄子孙都能知晓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什么。其实,在《论语》中,孔子有许多话都是在为中庸作注,在《论语• 雍也》篇中孔子讲了这么一句话:“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行。那么,孔子在他的言行中是怎样做到中庸的呢?  阅读全文>>
  •  2012/12/4 9:02:13  点击:108  评论:0

    孔子•崇圣论

    当我们打开“四书”之一的《论语》就可以看到,其中崇圣的名言不少于十条,这在孔子之前是没有过的。由此可知,孔子对圣人的感情是最深的,反之,圣人对孔子的影响也最大。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最敬佩,并在一生中都视之为学习效法楷模的上古圣人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那么,孔子的崇圣思想是怎样在《论语》中体现的呢?  阅读全文>>
  •  2012/12/4 8:59:08  点击:91  评论:0

    孔子•道德论

    孔子所立之德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孔子一生之中共教出了贤人七十二,整理出了价值不可估量的《诗》、《书》、《礼》、《易》、《乐》这五经,还写出了《春秋》。 后来,孔子的弟子还整理了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论语》。孔子在道德上对后人的影响也无过其右者。那么,孔子是怎样论述道德的?论语中也有糟粕,比方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有这样的观点呢?  阅读全文>>
瑞安社区学院、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学院    浙ICP备050456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