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民俗

新春大如年 盘点立春的传统习俗

时间:2012/10/30 10:30:47  作者:瑞安社区学院  来源:  查看:549  评论:0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瑞安人叫“交春”。瑞安人对“立春”非常重视,民间有“新春大如年”的谚语。

  立春,在每年阳历的2月4日前后,在农历就不一定,有时在年头,有时在年尾,若逢闰年、闰月,便可出现年头、年尾都逢立春。俗称“两头春”。有俚语:“一年两头春,养鸡无鸡肫”。农历己丑年,正月初十立春,因逢闰五月,故在年尾十二月廿一又逢立春。立春这一天,瑞安人与全国各地一样有不少传统习俗,笔者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迎春鞭春牛

  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天子(皇帝)要在立春这一天,亲率诸侯(大臣)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在清末前,官府在立春这天,要举行“迎春、鞭春”典礼。据瑞安市志记载:“清以前,县官于立春前一日出郊迎春入城,并使人扮演‘芒人’,立于县官轿前,全城百姓沿街拥观,谓之迎春。”迎春是人们抬着“春牛”和“芒神”一起由郊外入城。“春牛”是用泥土塑成,塑制时牛腹里还放进一些谷物。“鞭春”也叫“打春”,即是鞭打“春牛”,由地方官亲自先打第一鞭,有诗云:“迎归官阁五更天,太守鞭牛劝力田。乡老入城觇水额,插禾插麦卜丰年”。意为“劝农”,表示春耕即将开始。然后由百姓大家来打,并拾去打碎的“春牛”泥块与五谷,把泥块和水涂于自家灶上与牛棚里,据说可使六畜兴旺;将五谷放入仓里,预祝今年五谷丰登。“芒神”民间传为主管农事的神,由人来扮演,他的行进位置和穿戴很有讲究。“芒神”或走在牛前或走在牛后或与牛平行,都表示当年节气时序的早与迟;“芒神”穿着白色或红色衣服,身上系着一根带子,头上戴着帽子或不戴帽。当“芒神”经过时,有些人会争着摸他的脸,摸到者以为吉兆。

  过去每年都要画“春牛图”,由春牛、芒神组成。“春牛图”刊印于“皇历”首页。农村里很看重“春牛图”,把它当作年成的预示。春牛的身体、颜色和“芒神”的穿着、位置年年不相同。早年,是由钦天监根据天干地支,推算出来进行绘制的。“春牛”的皮毛、头角的色泽,都按本年五行方色来定。“芒神”有少、壮、老之分,也按天干地支推算。如:己丑年,春牛身高四尺,长八尺,尾长一尺二寸,头部、身背、膝胫为黄色,腹部、耳、尾与蹄皆白色;芒神孩童像身高三尺六寸五分,梳两鬓在耳前,立于牛后。

  农民常以“春牛”与“芒神”占卜气候和收成。俗传,“芒神”穿白衣,今年民间喜事多;如穿红衣则预示凶事多;戴帽则多晴;戴红帽则天旱;赤脚不戴帽则示多雨水。还有立春日喜晴忌雨之说。这些大都是一种迷信。

  二燂春

  立春之日,家家户户先打扫庭院,然后从道坦、天井、阶沿头、中堂再至每个房间包括牛栏猪舍,各放置一堆预先备好的干燥樟树枝叶,俗称“春柴”,下放一些引火稻草。立春时刻一到,人们便一边放鞭炮,一边从外到里依次至各个房间,像接力赛似的。开始点燃稻草,将“春”迎到屋里的每个处所。烧着的“春柴”噼啪作响,散发着带有樟脑气味的烟雾,香气扑鼻,表示驱邪迎祥。儿童们则在熊熊的火堆上蹦跳蹿跃,并念着歌谣:“燂春燂毛髥,田垟好种着,猫儿燂眼光,老鼠燂摸瞠。”最后将烧后的柴灰烬从外到里,扫起来倒入灰塘,寓意将吉祥、兴旺引入家中。有的人家门上还贴上大红的“迎春接福”或“宜春”几个字。邑人的《迎春接福》诗云:“迎春接福贴门墙,几处家堂遍上香。烧遍厅堂樟树叶,拥帘香气挟新霜”。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太史令,在制皇历时为不误农时,设定立春节。皇帝问他什么是立春标志?他说:“立春是以樟树枝发芽而定”。后来皇帝在立春日派人去查看樟树,果然已开始发芽,便降旨民间烧樟树枝叶来迎春,从此流传至今。清戴文俊的《燂春》诗云:“叶烧樟树趁芳辰,爆竹千声气象新。俗字一编须记取,好将疰夏对燂春”。

  三煨春

  立春日,家庭主妇准备朱栾、赤豆、黑豆(豆与瑞安方言“大”同音)、红枣(枣与早同音)、薏仁米等放在“汤罐”中煨得烂熟,然后加红糖、桂花等,先敬祖先,后供家人邻居们分食,称为吃“春茶”。民间认为吃了“春茶”能明目益智。有《吃春茶》诗云:“大家快活吃春茶,红豆黄柑糁桂花。不吃春茶人瞢蠢,聪明透顶老人家”。此俗在上世纪40年代尚很盛行,现在有些农村仍保留着“燂春”与吃“春茶”的习俗。

  清·光绪《永加县志》有记载:“家家烧樟叶,放爆竹,用栾实、黑豆煮糖茗,以定达阳气。”

  此外,古时还有剪彩胜的习俗。彩胜又名幡胜、彩花,以纸、绢裁剪的各种形状饰物,或是花草、或是燕雀……人们把这些饰物系于树枝、门窗、簪在鬓发间,展示一种预先到来的春光美景。(何克识)

瑞安社区学院、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学院    浙ICP备05045649号